本來想寫地圖網(wǎng)站的布局和架構,范圍太大,放棄了。再說大部分地圖網(wǎng)站都離不開左文字信息,右地圖展示的排布方式(除了百度地圖,剛好反著)。
從上回說到小R的心智模型,意在鋪墊。這次就抓兩個典型:Google地圖和搜狗地圖。
Google地圖的架構:“搜索欄”和“二級導航區(qū)”是完全剝離的。醒目的“搜索欄”和冗雜的“二級導航欄”構成了google地圖的主體架構。
“搜索地點”、“公交/自駕”、“民生信息”,這3個關系是平行的。
在google地圖看來,用戶來了最重要的事莫過于“輸入地名或街道,搜索地點”了,其次是查找民生信息,最后才是“公交/自駕”(看3者在頁面所占信息量的比重和位置便知)。
搜狗地圖的架構:將"二級導航區(qū)"和"搜索欄"用Tab的方式捆在一起,形成強聯(lián)系。
在搜狗看來,用戶的需求可以分為“搜索地點、公交、自駕”,這3個大類。這3個需求和搜索欄是因果關系,便于用戶更有目的地搜索需要的信息。
之前我說了小R的心智模型,當他來到Google地圖網(wǎng)站,掃視與“公交”有關的信息時,視線被淹沒在一堆“朝陽區(qū)”“海淀區(qū)”“豐臺區(qū)”等地域信息和“餐飲”“購物”等類別信息里。
公交在哪兒?
什么?沒看到?再仔細看看。
原來它藏在在LOGO和一堆字的中間……
而小R在使用搜狗地圖時,清晰的架構和可用性較高的UI,幫助他很快找到了“公交”。
當小R 點擊google地圖的“公交/駕車”按鈕時,問題再次出現(xiàn)
“神奇”的按鈕
“公交/駕車”信息重復出現(xiàn)了2次,標題一次,按鈕一次。
對于這點很不解:用戶進入這個頁面,是有明確的需求的(即查找線路),重復提醒的必要性有多大?
再者將“/”放入帶有搜索性質(zhì)的按鈕中,這會對用戶的認知產(chǎn)生歧義,這個按鈕到底是公交還是自駕?用戶對操作后的結果不可預知。
將按鈕內(nèi)容換成“搜索線路”可能會更合適一些。
再者將“交通方式”用下拉菜單的方式處理也不是個好主意。
其默認是“駕車”,小R都進來半天了,“公交”這個大需求還是被雪藏在下拉菜單里。
搜狗地圖的架構優(yōu)勢再一次體現(xiàn)。
Google地圖將“公交和自駕”的功能內(nèi)聚所致,這種架構很不利于用戶從實際需求角度出發(fā)去解決問題。
為何Google地圖要使用這種架構?
與Google地圖的服務和定位有關。
Google地圖將大眾點評網(wǎng)的餐飲及民生資訊融入到地圖搜索服務中。
既想照顧“交通”這個需求,又想把一些民生服務利用“垂直搜索”一攬子都打撈進來。
由此看來,“二級導航區(qū)”過于膨脹、“公交/自駕”功能內(nèi)聚…… 這就不難理解了。
可惜的是,Google地圖在實現(xiàn)“搜索一次到位”的過程中,卻失去了應有的簡潔。
原文:http://www.ueui.com.cn/user-experience/google-maps-and-sogou-map-information-architecture.html